黄河儿女北京来 



您的位置:主页
晋陕之行
黄河儿女北京来 

壶口瀑布中的彩虹


奔腾喧嚣的壶口瀑布

    天色大亮,我们早早地起了床,撩开窗帘往外一看,雨停了,但天还有些灰蒙蒙的。边刷牙边哼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温习着电视中黄河的镜头。

    从临汾出发,“白龙马”裹着一身的泥巴向西而行。一路走一路往天上看,西边的天空透出了蔚蓝色,笼罩了一整天的乌云就要被我们甩掉了。去吧,乔家大院的忧郁云,去吧,大槐树的思乡云,今天迎接我们的壶口将是朗朗晴空,勃勃红日。
    汽车在盘山公里上行驶,全部是上坡路,在一个叫“台头”的地方,地势又陡然抬高,汽车的速度一下子降了下来,在这座山上盘旋后又转到另一座山上继续盘旋,从车窗往去,远处因修路而削掉植被后裸露的山体如细线一般环绕在山尖,脚下群山似盆景中的假山般小巧精致。在对面的山头间闪现出一个大牌楼,我和老锅猜想那一定是个山口,到了那里就要开始下山了。不大的工夫汽车到了牌楼跟前,那上面写着“吉县”二字,我俩下了车,浏览一下吉县界山高路陡的景色,好冷呀!山口寒风刺骨,山坡上雪花点点,站在山崖前,虽沐浴着阳光,但丝毫没有温暖的感觉,还生怕被风吹到山下,被冷风一吹,老锅的鼻子立即红了,我打趣着他,然后一溜小跑地奔回车内。果不其然,从山口开始是一路的下坡,“白龙马”欢快地扬着四蹄,我们从山尖降到了山腰,又从山腰降到了山沟,上午
10点钟,我们到达了吉县县城。

戴着神秘面纱的壶口景区

雾水和泪水中的壶口

    灿烂的阳光洒在有着乡土气息的街道上,我们四下寻找洗车的,不能让“白龙马”裹着泥巴到壶口,刚好路边就有个牌子表明这里洗车,正在忙呼着的象是夫妻俩。我们的“白龙马”在水枪的冲刷下脱掉了泥盔甲,显露出洁白的身体,车身那红色“积雪庐”三字分外耀眼,更给“白龙马”矫健的身躯凭添了几分魅力。

    稍做休息,我们又继续赶路,从这里到壶口还有四、五十公里。过了吉县县城又盘上了山道,又是另一样的天地,山高谷深,塬岭相连,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汽车不是在山沟或山腰间盘旋,而是行驶在塬头上,“白龙马”有如“踏飞燕马” 奔驰在天桥之上。山尖上行车,视线极好,那肩挨肩的塬头把道路延伸至天边,深不可测的沟壑使这塬头之路愈加险峻。儿子说有门课老师让他们设计盘山公路,根据其道路的合理性安排山沟、山腰修路,或者架桥、开凿山洞,惟独没有提到山顶上修路,今天所见到的是课堂上没有的,是因地制宜、巧夺天工的杰作。这也算是黄土高原的一大特色吧。

    我从车窗向外探望,在山沟中寻找水的影子,急切地盼望早早见到黄河,我想象着黄黄的河水从我眼前流过,宽阔的水面荡着旋涡,一路咆哮地奔向大海。在远处的山凹处,有片反射着太阳光的水面,那就是黄河无疑了。沿着指示牌的方向汽车拐进了一条很宽很宽的山沟,分明进了壶口旅游区,怎么不见黄河?按指定位置停好车,买好票,就等见壶口了。壶口,你在哪?

    漫天的黄雾笼罩着一望无际的山间,老锅说是黄河水的雾气,可我感觉是沙子打在脸上,风卷着黄沙铺天盖地给壶口遮上了神秘的面纱,我沿着游人行走的栈桥上去寻找壶口,忽然,我听到了那动人的旋律,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撩开黄沙做成的帷幕,我见到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壶口。

    黄河巨流一路奔腾,自北向南至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瀑布。要说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但那夹杂黄沙的河水,以及雷霆轰鸣之势、排山倒海的雄姿,是其他瀑布所不曾拥有的。我站在壶口边上,领略那激湍翻腾,声如奔雷的壮观场面,那破空而下的激流,翻卷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穹,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那水雾中又出现了七色的彩虹,我拿着数码相机不停地拍着,记录着这磅礴、令人振奋的气势,瞬间的定格不能完整地描述壶口的壮美,不论多么优秀的摄影作品记录的都是短暂的片面,只有来到她的身旁,才能感受到她的伟大。如细雨般的水雾喷洒在岸边的礁石上,不知道是雾水还是泪水迷茫了我双眼,我为这恢弘的气概所感动。

    壶口瀑布的声音令人振奋,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黄河大合唱”从此诞生。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响彻大河上下,传遍中华大地。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