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山水记—
赤壁丹霞话长嵯

 

您的位置:主页>>随笔与游记>>赤壁丹霞话长嵯


    赤:比朱红稍浅的颜色,泛指红色。赤城名称的来历与红色有关吗?山居秋茗领我们去看了被当地人称为“四十里长嵯”后,似乎觉得有些道理。那赤色的山体,高可及天的千仞峭壁,乌龙摆尾似地伸展四十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给了赤城最好的定义。

    迤俪南北四十里长嵯的最南端是滴水崖,悬崖峭壁上一溜溜被雨水冲刷过的水沟直条条地通到崖底,我想象着,如果在盛夏汛期,泉水沿崖壁直下,会象一个个直立的小溪流,它既不是高悬的瀑布,也不是横躺的河流,那场景恐世上难寻;若在雨后,天上高架彩虹桥,在满目滴翠簇拥的赤壁上仍在滴滴答答地淌水,那水汇进山谷溪流中,虽不似“银河落九天”的壮丽,但却有丝线般的轻巧,梦幻般的意境。

    此时我站在滴水崖下,朵朵白云从崖边擦过,仰视它“壁立三千尺”的伟岸身躯,感觉它是本厚重的书,一本蕴涵着深奥哲理的书;一本记载几亿年历史的课本;一本写尽人间沧桑的史诗。

    站在这红色的岩石下,使我想起了三国里的“赤壁”,还有吟唱了千百年的“赤壁赋”,早已灰飞烟灭的故事离我们太遥远了,惟有这红色的岩壁就伫立在眼前,拔地而起的山峰、仪态万千的奇石与绿树、泉水构成了美丽的风景。

    山居秋茗介绍说,这里经地质专家的考证为丹霞地貌。仅“丹霞”二字就很美了。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我不懂地质,但红色的岩石却是烙在脑海中的永久印记。

    滴水崖下,有天柱、朝阳观和千佛洞。
    朝阳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经过
5年的开凿已具一定规模,由于战乱而停止施工。现所见到的洞窟虽远不及云岗、龙门,但也能体现明代的石刻艺术。可是,文革时期这里的佛像遭到了摧残性的破坏,佛头被洗劫一空,后被修复的佛像,安上了水泥头,又重绘了佛身,看后感觉很不舒服。石窟的佛像本是天然岩石雕刻而成,与洞穴、佛龛浑然天成,不可分割,这里修复的佛像把原本石头外面裹上白灰再绘上颜色,使人看到后不像是石刻,倒以为是泥塑,掩盖了纯本质的东西。如若修复佛像,安个石头佛头就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

    从朝阳观上看天柱别有一番景色,剥落的石片形成巨大的鞋印,鞋后跟被绿树掩映,确有伟人登天的气魄。天柱以前不是现在的样子,就像石柱一样直矗蓝天,上面曾刻有“天柱”二字,1976年地震,也就是在毛主席逝世前,那山石突然迸裂,“天柱”二字随之轰塌,造就了今天的模样。
    从朝阳观沿着峭壁绕道东行,红崖的正中有一个方形石洞,洞两侧有石刻对联:分别为:关外名山和壁立万仞,门额为:紫塞奇观。那字巨大无比,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刻上去的。县志中把门额横批丢掉了一个“紫”字,为“塞奇观”,在此山居秋茗还更正了县志中的一个错误,我们今天看到“紫”字清晰可辨,是当初的疏忽?

关外名山、壁立万仞、紫塞奇观

千佛洞

    在滴水崖的东侧是千佛洞(具体方位不是很准,大体是东侧)。在千佛洞两侧的石壁上整齐地排列着1008尊千姿百态高浮雕小佛,个个栩栩如神,令人目不暇接,但是这里的佛像也同朝阳观一样,统统遭受了灭顶之灾,佛头全部被砸掉,但仍能生动地反映出那个年代高超的技艺,但也同样记载着几百年来的艺术品被摧残的这段经历。  

    滴水崖只是长嵯的最南端,在绵延四十余里的长嵯中还埋藏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宝藏。山居秋茗利用五一节长假进行了穿越,走过了如刀锋般的嵯顶,穿越了荆棘的丛林,寻访了嵯上人家——二道凹,并提出了开发长嵯旅游的设想。愿“养在深闺人未知”的这四十里长嵯能早日广纳四方来客,让赤壁丹霞绽放出更绚丽的花朵。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