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小乐队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京郊小乐队


    春节刚过,旧历正月十二,我来到密云县墙子路村看望蔡世文老师。蔡老师今天已经八十岁,可走路爬山却象五、六十岁的人,身体健康,性格开朗。
    蔡老师以前是村小学校长,离休后在家,喜好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有时还写点文章什么的。
    当晚我在蔡老师家小住,晚饭后闲聊,蔡老师说起村里有个小乐队。二十多年前,我在工厂时也是个文艺积极分子,经常参加厂里组织的民乐队活动。蔡老师得知我的爱好兴奋不已,连忙说:“我把他们找来一起玩玩,现在还没过十五,人都在家呢。”不一会儿,脚前跟着脚后的来了七八个人,笙管笛萧、二胡锣鼓,五花八门,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居然活动着这样一群人是我意想不到的。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间小调,如:普天咒、一碗水、丢戒指、小开门、小跳神、送情郎等等,演奏的水平虽比不上专业水平,但那浓郁的民间情调却是独特的,现如今大城市到处是王菲、雨泉之声,闲暇时用卡拉OK来开开心,多年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聆听民乐的演奏,今天真是意外的惊喜,使我耳目一新,我也兴奋地抄起一把二胡,同大家一起合奏、绣荷包、绣金匾、洪湖水浪打浪等,愉悦的心情无法言表,直到午夜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事后我又问起蔡老师这个山村小乐队的起源,蔡老告诉我:“这个小乐队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以前村里有一支叫‘轿子坊’的民间花会组织,直到文革前一直很活跃,现在只剩下这几个人了,年龄大都在四十岁以上,年轻人没有喜欢这个的了”。
    如今这几个人仍然坚持活动,如参加县里组织的民间花会以及附近村子的红白喜事等等。在北京城里,这样的活动极少见到,只能在每年的春节庙会上见到一些踪影,而大多数还是录音带或VCD之类的,少有乐器。现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有了更新、更便捷的娱乐方式,民间的玩意濒于失传,我们小时候常听的北京琴书、京东大鼓、天津时调等等基本上从电视里和广播里消失了。
    我真心地希望这些小乐队能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保护特有的民族风貌,让这些独特的民族之花成为京郊农村文化中的亮点。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