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考察记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京西考察记


    200238日早上从成大林老师家出发,“小红毛驴”一路西奔,上午九点多我们到达门头沟区与河北省交界的东灵山脚下。景区大门检票处得知我们是考察长城的,未加任何阻拦。走了大约两公里左右,到了一个叫“洪水口”的小村子,一条南北向的山沟弯弯曲曲地傍在村子东侧,一条小河顺着山沟向南流去,山沟东侧山头上有两座敌楼。一座保存完好,另一座则顶部坍塌,没有城墙与敌楼相连,但却发现山沟东侧贴着山坡砌有挡马墙,青砖砌筑,上面筑有垛口和排水孔。

    我和老师爬上西侧的山头,这座山北侧是悬崖,直上直下,南坡较缓,可以攀登。山头上一座残破的敌楼,只剩下花岗岩石的基座,砖砌部分完全倒塌,与敌楼连接在一起的一条石砌城墙向西边山上延伸到崖下,约有一百余米,顶部马道保存完好,宽约3.5米,墙内侧高1.5米,墙外侧最高处近4米,外墙有两处坍毁,每处约有四至五米长,垛口全部倒塌,据明万历初年史籍《四镇三关志》记载:“由沿河口、天津关、天桥关……洪水口……等十一座关口俱景泰二年建。”由此可得知,此关口为明代所建。

    中午我们来到了东灵山北侧,爬上一座山头了望,只发现东边很远的山头上有六、七座敌楼,查看地图后得知应该是黄草梁那段长城,西侧是东灵山主峰,四周再也没有其他长城遗迹。

    下午,我们吃点饼干,喝点水,稍事休整,由北麓下山。走河北省怀来县的马家洼、董家庄,再往东北方向路过一个叫西坡底的村子,下柏油大路进入碎石山路,方向东南,极为难行。翻过一座大梁,下山后问路,此村为麻黄峪。由此村下行六十华里,顺山沟能到沿河口,山沟越来越窄,后来就在“一线天”往前走,大约走了十多公里的,眼前突然出现一座敌楼,非常完整漂亮的一座敌楼。“小红毛驴”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的碎石山路,终于胜利到达沿河口。我后来跟老师玩笑说:“有机会把这条路介绍给吉普车的发烧友们,他们一定很感兴趣。”

    到达沿河口后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出沿河口村往东行约三公里是沿河城村,我们想在此落脚,进村一打听,只有住宿的没有吃饭的,没办法,只好麻烦“小红毛驴”再跑十五公里来到斋堂,找了一家小旅店,每人十元的住宿费。

    第二天一大早出发,又返回了沿河城。我和老师绕城一周进行查看,城墙为石砌,基本保存完好,城有四门,东西两门为主要出入口,东门已被拆毁,只存遗址,西门保存完好,门洞上有一块汉白玉门匾,上有“永胜门”三次,南北两门只是很小的门洞,我们只找到了北门洞,南门洞据当地老百姓说很早以前就堵死了。有一段北墙还保存有垛口,为河卵石与白灰砌筑,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城垛口。城里主要街道为东西向一条大街,有一座老门楼保存得比较完好,往西还有一座戏台,残破不堪,摇摇欲毁。在一家院墙上发现石雷一颗,已经被当作石料砌在墙里。西城门里还有一间碾坊,保持着原来的旧貌。

    看完沿河城,一路向西又来到沿河口,沟口里最西端的敌楼上有一汉白玉门额,上面刻有“沿字叁号台”五个大字,为双勾刻法,周围刻有一圈草花纹。敌楼保存完好,沟东侧沿山势建有一座小城,城上还有铺面房遗址,沿河口村往西去的山口两边山头上各有一座敌楼,北侧为“沿字肆号台”,南侧为“沿字伍号台”,两座敌楼都保存的较好,楼子里墙上写着:“沿河口大队仓库”字样,也许正是把敌楼当做仓库才得以保存下来。沿河口在《畿辅通志》记载有:“外通怀来县一百三十里,内接王平口九十里。其东里许有沿河城,旧设守御千户所。”四号楼顶上保存着一九六八年文革时期的诗三首,虽水平不高,但今天看来也别有情趣。

之一:

  古楼一座立树中,无限风光在顶峰;

     登上楼也观风景,美好景色在村中。

之二:

      主席语录墙上贴,人人都把语录学;

      主席思想来武装,要把家乡变模样。

之三:

      修之楼也储存粮,用之备战又备荒;

      永远跟着共产党,永远跟着毛泽东。

    从沿河口来,赶上“小红毛驴”一路直奔斋堂路口,再沿大道来到军响吃午饭,老师知道我爱喝汤、吃素菜,特意点了一道白菜炖豆腐,外加一道鱼头泡饼。吃完午饭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填饱肚皮接着赶路,然后直奔下马岭路口,向北走芹峪、到大村,目标是镇边城。

    计划赶不上变化。下午四点多,我们来到大村北侧的山梁上,老师突然喊:“停车”!不知道老师发现了什么。我把车停了下来,站在位于山梁上的公路边可以看得到非常远的地方,只见西北方向的山梁上有一带状建筑物,随山势而起伏,用望远镜了望,是用碎石堆砌的城墙。

    老师非常肯定地说:“这是一条早期的长城,历史文献有记载,是在《光绪昌平州志》”。老师一提醒,我也想起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在州城西长城岭一带,雉堞甚古,疑北齐天保六年所筑”,这句话我一直印象很深,再看这里的地理位置正是昌平县西。

    老师高兴地说:“有了新发现,镇边城就不去了”。我们进村向几位村民打听了一下上山的路,并准备明天一早赶回这里再仔细考察这条长城。

    过大村一里地有一个岔路口,向西是镇边城,向北是马跑泉、禾子涧,向东是高崖口,因为今晚有约,要住在高崖口薛师傅他们的“养蝎基地”。

    一进入往东的路口,“小红毛驴”开始爬坡,这道梁子非常高,当我们翻到梁头的时候,老师又喊:“停车”,我停车抬头一看,长城就在眼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费工夫”,太好了,明天再也用不着回大村爬山了。

    我和老师登上了北侧的山头,古长城只剩下了一条碎石堆,弯弯曲曲地依附在蜿蜒起伏的山端,伸向远处更高的山脊。这时山上的风很大,呼呼做响,我和老师说话都须大声喊叫方能听到,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多,太阳快要落山了,趁着柔和的光线,我们抓紧时间拍下了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城。

    古长城顶部残存有1.6米宽,高仅有1.8米左右。有几段已被人工挖成好几个大坑,往山坡上一看,原来是搞绿化植树,用长城上的石头去围树坑。绿化荒山是好事,但破坏古长城却又是件坏事。老师当即表示回去后马上发稿,及时制止这种破坏文物的现象。

    后经查找资料,在《长安客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镇边城东南十八盘西五里许有岭焉,曰长城。其巅瓦砾纵横,微有雉,剥落沆莽,是为秦皇之址。”此书撰于明万历年间,足以证明此段长城为明以前的古长城。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载:“(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下口即现在昌平南口)至恒州,九百里。”我们看到的这段长城应当是此时修筑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看完古长城,迎着晚霞,盘旋下山,“小红毛驴”一路下坡向东,下午六点多到达了高崖口村。薛师傅、老罗出门迎接,说:“已经等急了,打手机也没有信号”。老师参观了养蝎子基地,晚上又和大家一起开怀畅饮薛师傅自制的中药酒,吃的是罗大嫂做的菠菜炖粉条,还有自己下的鸡蛋(自己养的鸡,呵呵)。

酒足饭饱,一夜无话,天一大亮已在返京的路上了。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