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长城考察记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冀东长城考察记


    2004年元月25日,农历甲申年正月初四,我和夫人、成老师、还有我的老工友孙柏涛一行四人开始了东线的长城调研及保护工作。柏涛兄是新加入的,这次他的主要工作是摄像。

    “小红毛驴”换成了“白龙马”,新置的一辆白色中兴驰野,也算是我们此次出行活动的新成员。由于是春节放假期间,路上车很少,白龙马一路飞奔过燕郊、三河、天津蓟县,到马兰峪镇时己是中午,在镇子东头找到仅有的一家还开张的饭店吃完午饭,赶上白龙马东北行,来到我们第一个要考察的地方:上关湖旅游景区。这里属河北遵化市,水库中间有一个大岛,上面建了许多旅游建筑设施和房子,看来这里夏天一定很热闹。东西两侧山上的长城还保存着原状,自然损毁较严重。东侧靠近水库边的一段长城被重新修过,还新修了一座敌楼,老墙变成了新古董。

    上关湖位于遵化市西北24公里,这里现己成为烟波浩渺、高峡出平湖的美丽风景区,上关湖大坝的坝基,原系长城要塞-----鲇鱼关。鲇鱼关,又称鲇鱼石、鲇鱼石关。因在关口南面有一个两亩大的水坑,名鲇鱼池:池中有块暗黑巨石,长10多米,高7余米,一头大、一头小,看上去像两条卧着的大鲇鱼,故得此名。此关距清东陵较近,有清东陵八大景之一的鲇鱼来游的说法。明永乐年间建城,其营盘方圆约1500余米,尚有遗迹。此处由于边墙以外较为平坦,河水湍急,关卡实难固守,仅在明朝,关外少数民族就曾多次破关驭扰。《国榷》记:宣德元年(1426)秋七月十六日,镇守蓟州、山海督都佥事陈景行巡边,值北寇四十余骑于鲇鱼石关歼之。《方舆纪要》载:正德四年(1509),朵颜入寇,自此毁垣入马兰峪:十年,兀良哈 由此寇马兰峪,参将陈乾战死;嘉靖三十四年,俺答汗亦自此入犯马兰峪。隆庆六年十月,蓟镇总兵戚继光曾经集中12万兵马,在关南数十里的开阔地上进行军事演习,一股上千名的假设敌,就是由此关偷袭内地的。关东北茅山上后人建的晾甲亭”(又名八角石亭),即戚继光指挥演习时存放盔甲之处。崇祯二年,后金皇帝皇太极指挥的军队也曾由此处进关。清康熙皇帝陪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来汤泉疗疾时,曾在关下设立行宫,多次登临此关。

    从上关湖又北上,沿“环长城旅游公路”到八卦岭村右转东行,柏油路变成了沙石土路。白龙马沿着高低不上平的山沟路缓慢前行,这里是河北省兴隆县界,大约走了十多公里到一个三叉路口南行,见到一座长城关口,经询问当地村民得知叫大安口,属河北省遵化县。现大安口的石墙残高6米,残宽2.5米,城堡北侧部分石墙还保存完整,垛墙己无存。自然损坏较为严重。这里现在没有开发旅游,长城及周围环境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大安口在东路长城一线属较为重要的关口,这里在明朝末年战事频繁。史料记载这里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八日,后金军分兵东西两路:东路由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诸贝的勒兵,从龙井关攻入;西路由济尔哈朗、岳托率右翼四旗兵及右翼蒙古诸贝勒兵,从大安口攻入,两路至遵化城合军。十日凌晨,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龙井关和大安口。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东骑突兀,两关双破。《清太宗实录》。

    下午又南行过桃园,边问边走,“白龙马”行驶在“长城旅游路上”近下午4时多,到达罗文峪。东侧山上有一座半残的三眼敌楼。长城从山顶的一座墩台分成两支,北侧墙体为砖石混砌,与那座半残的三眼敌楼相连,墙体坍塌严重,南侧的长城为灰砖砌筑,两面垛口,墙较窄,只有两米宽。

    老师与当地百姓了解了一些情况,这里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开发旅游,可是这里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来此爬山登长城,赶上公休日和长假每天能有近一百多人到这里来登长城,有时还能看到一些外国人到这里游览,人为破坏因素较为严重。

    我们当晚在遵化县城住宿,吃完晚饭后接到小虎从抚宁县老岭长城上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现在住在一座敌楼里,并约了一下我们两支队伍是否能会合。26日早上八时多,一路驱车开往喜峰口,进入水库区后误入了一段又险又窄的盘山路,好在是水泥路面,路很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过。一路往前走了大约五六公里,迎面只碰到过一辆摩托车,幸亏没有其它车辆迎面驶来,否则根本无法错车。盘过山后来到一个叫城外村的小村庄,在村子里又拐过几个又窄又险的小弯后下一个大坡出村。沿一条宽阔的山沟往北走了一段再向西,来到一条河叉子里,这里原是潘家口水库的淹没区,现在是冬季缺水季节,可以走车。又沿河边向西走了一段,远远的看到了喜峰口两侧山上的残长城。我们来到了关口的东侧,从冰面上过河,登上山坡,这里是离关口最近的一个位置,再也过不去了,只能在夏季乘船才能去关口的下边。

    喜峰口,长城要口之一,在河北迁西县。相传古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之,相逢与此,故名喜逢口,明永乐年改称喜峰口。《永平府志》关隘卷中记载有:“喜峰口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势宽平、为边防要害、内关即县志所称来远楼、乃明时朵颜入贡经行之地,故名。左右高山拱对、势甚雄伟、上多松柏、苍翠蔚然,余山皆以次而低、东南五里为喜峰城、城东广阔、较关数倍、处关之西南二里为小喜峰口、今闭,正北十二里为椴木峪。”

    长城抗战期间,喜峰口也曾是中国军队抗击日本鬼子的主要战场。1933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旅奋起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19332月日军进犯热河(今并入河北、辽宁及内蒙古)。3月初,随即在空军配合下长驱直入我长城一线。 39日进犯长城军事要地喜峰口、冷口、古北口,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坚守阵地。其中喜峰口守军,原西北军二十九军将士组织五百人大刀队,夜袭敌营,夺回喜峰口。此役毙敌千人,五百壮士仅二十余生还。从3月9日到4月13日,二十九军将士在喜峰口歼敌3000有余,时称喜峰口血战大捷的战绩轰动了全国。从10日至25日,在喜峰口至罗文峪的的长城线上,中国将士屡次打败日军进攻。

    沿河又东行,“白龙马”在一处水比较浅的地方越过冰河,上了对面的大道。北边山顶上的敌楼一座连一座很密,有好几座敌楼的形状都是扁形的,很有特色。中午12时到达铁门关,这里是迁西县与宽城县的交界处,现关城己无存,两边山崖下还能找到原来城墙的遗址和坍塌的砖石。《永平府志》中是这样描述铁门关的:“铁门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外通董家口大路、明三卫属夷入贡通衢也,东西山环锁严森、中宽不及半里、关城如瓮、南向门一、北侧真武阁高踞城山颠、南北口纽会处仅阔四五十步、其南口一近山障之北口障山则曰破儿岭、岭有泉水、发源自左侧、绕关西南流经李家峪、西水峪、又西至喜峰城南迤北出口、至潘家口东北入滦河、土人呼为水绕三关、云李家峪西水峪皆关内之小口、又西十二里为喜峰口关。”看完铁门关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饭馆,我们也没顾上吃午饭。沿大道南行不远有一路口,有一指路牌向左直指青山关风景区。于是我们向东走,约行五六公里,路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游乡口三个字,山上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谎城与长城连成一线,有东西两座城门洞,关口处有四座半残的敌楼,关口外侧有一座石砌墩台,不与长城相连。后来查地图根本就查不到“游乡口”这个地名。后查阅《永平府志》迁安县的董家口关说到此地名:“董家口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十五里,前山西峙、后山东趋、横山互于口、北五里余即横山寨关、南侧了墩山高数里、层峰叠嶂、可恃为险、城在东山之腹,有长河发源于都山之阴、入口西流归滦河、关内外大路宽平、车马往来为要冲之地,内小口二、即青山口、一曰游乡口、即游乡山也,在其东二里又西十五里为铁门关。”

    下午1时我们到达青山关景区,关城建在一座不太高的小山顶上,大部分保存完好,城的南侧墙外有一个泄水的水门洞现仍保存完好,由于开发旅游来这里的游人增多,水门洞两侧堆满了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堡有南北两门,南门外侧门洞上方嵌有一块石刻匾额,上写“青山关”三个大字,没有题匾人名,左侧有一竖排小字,内容是:“万历十二年拾月吉日立”均为双勾刻法。关城中有一座小庙,现己被修缮一新,正是春节,院子里在吹吹打打的走花会。表演形式很小,连走会的带乐队总共也就十几个人,比起墙子路的花会表演就差远了。城堡中还建有把总署、客站等一些四合院的仿古建筑,都是开发旅游以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

    城堡的西北还有一座过水关门洞现保存完好,门洞砌筑在一条狭窄的山沟上方,离地面有五六米高,形成了一个悬空水门的景观。

    村民刘井贵主动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讲述了许多这里有关长城的传说,后来,我们又到他家吃午饭。说是午饭,其实己是下午三时,今天是农历春节的“破五”,老师和夫人一直念叨着找地方吃饺子。可今天一个劲的赶路连中午饭都吃晚了,更甭提吃饺子了。在刘井贵家的院子里现在还保存着一块长城施工碑,大概内容是在万历十五年定州忠顺营的部队客兵到这里修筑长城的情况。石碑尺寸为40cm长、30cm宽、厚约10cm,石碑己断裂成两块。《永平府志》中对这里有较祥细的记载:“青山口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由青山营东入青山沟三里有废城一、又东四里地阔百丈、三里许又有废城一,自此山势盘曲如蛇、凡十三折、始抵关下、城踞北山之巅高数十丈,登城俯瞰,远峰厯厯可数,出关对面有山为楸木岭、岭左右大小路各一、有泉入关、归长河西、南至青山营十五里至下青山口三十里,西二十里为董家口关。”下午四时离开青山关一路南下,当晚住宿在迁安县宾馆。吃完晚饭后,又接到小虎从梁家湾打来的电话,说是由于天太冷,大家己冻得半残,再加上水和粮草己尽,最后两天他们都在化雪喝水,只能迅速撤军,不等我们了。

    27日早八时,出迁安县城北上,奔白羊峪旅游景区。白羊峪城堡现只残存部分城墙遗址,现己完全被白羊峪村占据,东西两侧山上的长城有毛石砌筑也有青砖砌筑的,垛口带锥形角,两面垛口。雷石孔与金山岭长城上见到的一样,孔口处上方带有砖雕花纹装饰。我们登上西侧山上的长城,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敌楼,楼顶铺房的门为券洞形式,别具一格,券洞上方嵌一块石匾额上刻“神威楼”三个大字,右侧竖排小字为“游击将军张世忠题”,左侧为“万历丙申仲夏吉日立”。从这里向西山上还有一座完整的两眼楼,此楼的箭窗不是供券的,而是在上方横一条石,远看是方形箭窗。

    山沟东边向山上延伸的那段城墙现己被重新修过,工程很粗糙,远远望去好似一道大水坝从山顶横下来。后来我们从柏涛的录像中又看了看新墙和老墙的对比,更显出新墙的问题。东山的半山腰还安放了一尊大佛,与周围的环境更显得格格不入。《永平府志》中记有:“白洋峪关(羊或作阳、杨)在迁安县北四十五里、西北山势蜿蜒郁盘二十余里、横互如锦幛层湧、如巨波陡然中断、阔数十丈为关、关外西山斜长、与东南山麓相对为老边城、关内城门二、其南曰景皋、有河发源于山神庙下、距城三里许、入口南流入沙河、即大沮水、今名白羊河、关南水右有山高百仭、西与大山相属、多乱石似卧羊状、道崎岖仅可通马、俯视河流如线、由关北行自二道拨至七道拨计三十里、又北至八字岭皆深山无人烟、道路即都山之阳、东至白道子八里、石门子十五里、至擦崖子关四十里。”

    中午赶到建昌营吃午饭,饭后老师说要看洪峪口,经打听到洪峪口还要原路返回,我们的方向走反了。于是调转“白龙马”又回到石梯子峪,一路往西,边问边走,到黄金寨又折向北,过五重安,小何庄,一路向西北弯来绕去,也找不到指路标牌,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洪峪口村。从这里又开始变成了盘山土路,路极难走还很危险,修的很不科学,坡度大死弯多。有一段路干脆就是死弯加大坡,上面还随时会有山石塌落的危险。“白龙马”开到旅游区的铁栅栏门外就不能再前行了,由于过春节这里己没人看管,大门锁着。夫人留下看车,我和老师柏涛三人沿盘山路继续上山,这段山路一直修到山顶的老边墙下,在长城脚下盘了几个弯,翻过一个山口后往东,又往山下转过去,在东面山沟里把长城穿了一个大豁口后又向北延伸。这段路大约有五六公里长,路宽八至十米,工程巨大,投资多少可以想象,说它劳民伤财应不为过。如此浩大的修路工程,却修在如此偏僻的一座荒山上,况且周围的风景也没有什么特色,投资者、开发商及策划人是怎样想的,实在是令人费解。

    我们在半山腰的路边还发现了一座新建的砖窑,窑里窑外摆满了新烧的长城砖,看样子是准备运到山上修长城用。山上的长城己经被重修了一段,水泥抹顶,远看就象是一条水泥拦水大坝。如果在天气转暖后,还要继续开发的话,这里的古长城和自然环境还不知道要被破坏成什么样子。

    看完这里的情况后,老阳儿己贴到西边的山头上,害怕天黑后“白龙马”下不了那段险山路,一路急行军下山,大冷的天每人出了一身汗。下山后天己完全黑了下来,沿原路出山,一路南下过迁安县城走高速路,当晚下榻抚宁县大酒楼。洪峪口在史料记载中是一个很不重要的泄水口,据《永平府志》关隘卷中记裁:“擦崖子关在迁安县西北七十里、山势自西北陡落、城缘山而下为老边、又南百步为正关门洞、厚七丈有奇、半甃以石、凭城为守、即扼其吭、东北诸峰稍卑、韮菜山障之于外、巉岩突兀、如猛士擐甲噩立睥睨无前、关内半里为擦崖子城、城四周弯曲环绕五山之颠于四正门外、辟水门四、南北濬沟横石梁以泻山水、内小口三、一新开岭在东南十五里、一洪峪口为边城水口、在东五里、一五重安、今废,南至五重安营二十里、关西至城子岭关十二里。”看来我们曾路过的五重安村原先应是一座营城,由于时间紧我们都没有顾上仔细看。

    元月28日早晨,一路北上来到义院口,这里现在还没有开发成旅游景区,山上的长城虽然较残破,但还处于原始的自然保存状态。从义院口返回后不远便来到去板厂峪风景区和董家口风景区的路口,由于各个路口都有风景旅游区的指路牌,我们很快就来到了板厂峪长城风景区,过一座三门的牌楼就来到景区大门,门口有一个售票亭,由于春节放假没有人,现在不用买票,路东侧有两座己被河北省文物局和秦皇岛市文物局发掘出的古长城砖窑,上面盖着塑料布。

    继续开车往北面的景区中心走,上一段坡,来到一座没有建完的大停车场,广场西北角正在建着一座高大的仿古大殿,半山腰新建了一座菩萨寺,据看庙人讲这里在以前就有菩萨寺,现在是在原址重新修复的。山凹中还立了一座慈母石雕像,是否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关系就不得而知了。后经网上查询这里现在是由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旅游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开发,此公司注册成立于2002718日,是专门经营板厂峪长城旅游区的专业单位。

    山上的长城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圈,将这个大山凹包围起来。敌楼大都是青砖砌筑,条石基座,边墙大部分为山石干垒们和白灰勾逢。板厂峪和义院口在《永平府志》中都有祥细的记述:“板厂峪在临榆县北七十五里、山势平漫、边城残坏、由堡东北行二里许皆涧水碎石、阔约二三十丈、路旁有石城、今废、又东北里余、为老边城、东西横互、设水关二、己圯、出老边城东北行、林木茂密、碧草没径、约二里、始抵新边城、左右山较险峻、两峰低处为关城、依岭侧有口、可通马、惟口外仅至平顶峪、余别无路、南至义院口十里。 又义院口关在临榆县北六十五里、关西北向右双峰高耸、南山峰贯顶侧下形如鱼脊、首注河流、边城屈曲如钩倒挂尾上、其左山侧层叠而下临水壁立、高二三丈、迤南四山联属、长五六里广参之二、城倚关内、关门倾圮、设栅稽出入、余则叠石为墙、高四尺许、上护荆棘、下开水窦,出关数十武遥望远山、皆坡陀、道路宽敞、人马往来踵相接、城南为教场、濒河居民五千余家、其东南诸山逦迤及石门寨,多产煤、有水发源于口外之中、杌岭即大石河、南流入关、深可及股、由石门寨东经临榆城西入海,由关西行三里至山神庙合拿子峪、路又十二里至三岔山、又十五里至三间房合箭杆岭路、又二十里至龙王庙、又十五里至偏石、又十五里至烟台子、又二十里至干沟为临榆之巨镇、东通奉省锦义二州、大路东北西三面通热河八沟、塔子沟、哈达、三座塔等处、大路自干沟北十里至阳岭与建昌县分界、西至拿子峪三里。”

    考察完板厂峪后我们又东北行,沿路标很顺利的又来到了董家口,这里现在也己辟为旅游风景区,村里还有一位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叫孙振元,他是这里的长城志愿者,每天都在这一段长城上做一些宣传保护工作。

    董家口长城耸立在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上,距秦皇岛市区38公里,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护卫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36个敌台、28个战台、16个烽火台,全长8.9公里,最高处海拔556,还筑有3座城堡。原来除了城堡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一带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纵深防御军事设施完备,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 据史料记载,董家口长城是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修的,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初为二等边墙,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戚继光重修为一等边墙。董家口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气势不凡,特别是在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三座敌台入口的石券门条石上,分别雕刻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铁花等图案,每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纯熟细腻。

    据《永平府志》记载:“董家口关在临榆县北七十里,山多平易登、惟左侧一山陡起如狮形、南向东首,边城横扼其项、又东即大毛山之背,地势甚狭、口外群山纠纷、沟路拗庂、仅通匹马,与迁安之董家口名同实异、明嘉靖初移石门儿柳河冲二堡於此、有泉自南而北西流入城子峪、河又北有径至城子峪关外约三里、由堡至城子峪五里。”现在这里公路北侧有两座城堡,城堡的门洞和墙体破坏的较严重,很残破,城堡的里面和周围即是现在的董家口村。成老师说这里山上的长城保护的还可以,目前还没有大的破坏现象。

    据调查考证,董家口长城要塞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这段长城筑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调来3000火枪手,为稳定军心,当年调来的军士都带来了家眷,在此安家守边,保护长城。董家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作为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筑的长城一直当作传家宝加以爱护。现在,这些长城后裔尚有陈、李、耿、孙、赵、张等六姓,共计123439人。此外,这一带山高路险,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烯少,也是董家口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原因。

    中午我们赶到石门寨吃午饭,下午三时到达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成老师与这里的有关领导取得联系,当晚下榻在老龙头凯来大酒店。元月29日,老师和柏涛到山海关同当地有关领导开会研究当地长城的保护工作问题,我和夫人赶上“白龙马”沿京沈高速公路胜利返回北京。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