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黄楼院长城考察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黄楼院长城


    2005618日、我和夫人、诗书等一行五人来到昌平黄楼院口,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找到那条南北走向的老边与北边东西走向的明长城的结点。关于这条老边我己考察过多次,《光绪昌平州志》中有许多段关于这条老边的描述:“蓟丘集: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岭曰长城、微有古堞剥蚀、传是秦皇之址、有泉出焉、曰马跑。”另有明人蒋一葵著的《长安客话》一书中也曾描述这里“堆堞甚古”那么完全可以确定这条老边是明代以前的。

    由诗书前车带路,上午九时多顺利到达黄楼院,下车后诗书指着沟北侧一座四面悬崖的山说到:“这座山顶上就有那条老边,是我前两次考察时从南面山顶上看到的。”我们先在山下转了一圈,看到只有南面有一个陡坡和一条岩石缝可以攀到山顶。于是,二位夫人留在山沟里活动,诗书、老朱和我三人揪着小树,沿着七十多度的陡坡向上钻,大约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便上到山顶。山顶上面有一大片平地,崖头上有一个直径约六七米的园形石圈,大概这应该就是当年驻兵守关用的唯一遗留建筑。沿着山脊向上走,坡度较缓,但植被茂密,使我们前进的速度大大降低。再向上老边隐约可见,但也有一道道的梯田石堰从石墙根下向东延出,看样子老边上的石头曾经没少被搬走,重新利用垒了梯田。查《光绪昌平州志》记载这里“属白羊口下隘口:六里曰软枣顶……三里曰牛腊沟……二里曰桑木顶……一里曰黄鹿院、明嘉靖四十四年建、山梁平漫、通众骑、极冲。”看来此口明代也应重新利用过。

    上到一定高度后,黄楼院这条沟尽收眼底,站在山梁上向南望,诗书告诉我说:最远最高的那座山叫锅顶山,后来我查看《光绪昌平州志》山川卷中记有此山:“锅顶山、在禾子涧东、山高海拨1131米。”向北依次是老鹰嘴子、(亦称落鹰嘴子)、鸡冠碴,这两个地名都是诗书前两次考察时听当地老乡讲的,地图与地名志书上均查找不到。从锅顶山再向南即了思台一带,诗书又告诉我说当地人称“北齐岭”,后来我查找史料及地方志中记载这里又称‘长城岭。’这条老边就是从这几座山顶上延伸过来的。

    中午12时多,三人在一座制高点的树丛下吃午饭、喝水休息,由于老朱把五个人的食品全背了上来,为了照顾山下那两位夫人吃饭的问题,我们吃完饭后,老朱便原路提前下山了。我和诗书继续沿着石墙遗迹向山上找,大约又走了二十多分钟,我俩上到一座海拨872米的山顶上,从这里己经能很清楚地看到西北方向的明长城。

    由于天气炎热,植被茂密,再向上走的时间也己不够,我们决定下山。又沿山梁向前走了一段,选择了一处我们认为坡度较缓的地方开始下山,这里根本没有路,边开路边下山。后来诗书形容这里是越南丛林,我浑身上下早己被汗水湿透了,值得庆幸的是我穿了一件厚布的长袖上衣,起到了很好的防扎防划作用,诗书穿着一件短袖衫,始终跟在我后面,下山后胳膊上还是划了许多道子。越往下灌木丛越密集,最后索性用脚踩倒一片后,然后踏着灌木丛,揪着小树往下打出溜,好不容易下到沟底的一处水塘边,洗把脸喘口气,站在沟底回头看我俩刚才下来的路,俩人都吓了一跳,那大陡坡足有七十多度,刚才从山上下来时由于钻在树丛中,跟本不知道,后来回想起來实在是有点后怕。难怪下到半山腰时诗书在后面嚷嚷,为什么连个之字都不走,怎么直着就冲下去了,我当时还开玩笑说这叫“速降”。

    沿着山沟的右侧继续下行,不一会便走在梯田里,一层一层地往下走,梯田现己荒芜,早己无人耕种了。诗书还是走在后面,边走边拍那梯田上的石堰,还问我说你看这象不象秦边。起初我没在意,后来在小站论坛上看到这里的两张照片,才知道他是用来蒙人玩。

下午3时多,俩人回到山下公路边,从车里拿出水、澄汁、可乐足足地灌了一顿。又在河边洗脸休息了一会儿后,开车沿山沟继续下行,走白羊沟出山返回京城,完成这次考察活动。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