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黑谷关与五虎水门考察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黑谷关


200587日,我同成大林老师、于树田,还有花园村的王崇发师傅一起分别考察了黑谷关和五虎水门这两座关口。
    首先来到黑谷关,长城南北走向,这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谷,由关外分别从东和南侧两条山沟中有二条小河在此处交汇,再由关外向西流进关内。河流的交汇处有一块巨石,石头上刻着“四县交界处”,分别是北京密云县、河北承德县、兴隆县、滦平县。地形南侧较为平缓开阔,长城自南向北沿山梁而来,山势不太高。城墙内侧连接着当年的黑谷关关城,依山势而建,大体呈长方形,南北向大约有四百米,东西向有二百米左右。现在北墙上还保存着一座城门洞,较残破。城墙为大块河光石加白灰膏砌筑,有的地方也有块石和城砖。从关城的东北角处长城穿过公路和小河,向北顶到一处直上直下的绝壁下面,现绝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孔洞和城墙的墙基遗存,透过清澈的河水,还能看到河底上有人工砌筑的大条石,此处应是当年水关门的遗址。绝壁的顶上有一座砖砌空心敌楼,敌楼现保存较完整,连四壁的箭窗和门包括在内,共保存有十八个券洞,造型独特。
    看完黑谷关,我们从关内沿着一条山沟南行约二个多小时,一路缓上坡,来到了五虎水门,此关口现基本保存完好,有两座高大的关门洞,长城呈东西走向,连接着五虎水门的两座城门洞。因每座门洞顶上里外两侧各有一个石刻虎头,两座门洞共四个虎头,另外西侧水关门洞的里侧还有一只石刻的卧虎,是利用山沟里的一块岩石随形就势雕刻而成,虎头高昂着,望着关门外,所以得名五虎水门。
    西侧门洞是水关门洞,原有一个可上下升降的闸门,现城墙顶上还保存着升降闸板的石制绞索架,城墙顶上插闸板留下的缝和门洞内壁上的闸板槽现仍保存完好。只是那当年挡水用的巨大的闸板己不知去向。
    东侧门洞是过往出入行人的,现门洞外侧顶上的石券构件己塌落下来,散落在门洞里,石刻虎头也掉了下来,据王崇发师傅说好象是人为破坏的,现石刻虎头己被王师付埋藏起来,只等有机会文物部门到这里进行修复时,再将石刻虎头拿出来。现两座城门洞顶上的石券构件都己向外闪出,其主要原因是城墙顶上长满了灌木和树棵子,长年累月到处扎根,遇到下雨就向墙里渗水,造成石刻构件与墙分离向外闪出。这两座门洞如不赶快进行抢救性维修,要是再赶上几次暴雨和山洪,随时会有塌毁的危险。
    五虎水门的关内侧五十米处有一处泉眼,泉水很旺,泉水清凉甘甜,那天我们走得又热又渴,正好用泉水解渴。在山沟的泉水中我们还发现了当年的石弹丸,有足球那么大,我和成老师将其拍照了下来。
    返城后我查看了一下民国三年版的《密云县志》,书中关隘卷中记载有:“黑峪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在芍香峪口北,通志、在曹家寨西南、误、有堡。把总戍之、今裁。东北通承德道,乾搭木河由关入边,西南注潮河。”又:“大虫峪口,又名五虎门口、县东北一百二十五里、在南峪口东北。”据王崇发师傅讲,从黑峪关到五虎水门沿山梁有长城连接,可以走通,这次因时间关系来不及走,只能下次再来专门考察了。

    2005
1112日,我与老狄、柏涛、韩妹一行四人又一次来到黑谷关,主要目的是想看一下两边高山上长城的现状。老狄和柏涛兄都是有多年登山经验的老山友,唯独使我不放心的是韩妹,因为她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好在这次强度还不是很大,重点照顾就是了。我事先己和王崇发师傅联系好,这两天的吃住行都由王师傅安排。中午时分到达老王家,在准备中午饭的时候,忙里偷闲到村里拓了一块石碑。石碑不知哪年被当成了井台,由于长年累月地被打水的人踩踏,碑中间的那部分字早己被踩平了。现碑面上还剩下约七十多个字,断断续续的内容是:“伏呂……常光明正大忠义威雄……士糜不捐贺趋事粧塑……关营中军原仼……字维科防守黑谷关……万历岁次壬寅孟冬吉旦领军原任千总督……黑关……总黄文伯旗总商文惠立。”立碑用的碑榫上也有几个字:“黑谷关边城……内水关一座。”碑榫上的这几个字比碑面上的字还大一号,根据此情况分析,此碑的原材料应该就已经是一块碑了,后被重新磨平又一次镌刻。
    据王师傅讲,此碑原来在黑谷关城旁边的一座老爷庙里立着,后来庙被拆毁,石碑也被搬到这里当了井台。现碑头上磨磨糊糊还能看出:“建修敕封武安王神庙”几个大字,由此看来,此碑应是记述一位将军在此守关戍边情况及生平事迹的一块碑。碑的尺寸为高
155cm、宽55cm
    吃完中午饭,老王拿上一把镰刀,与我们一起上了北山。北山上的第一座敌楼并不是很高,但上敌楼的山路比较危险,先从一条山缝往西北方向钻进去,走大约二百多米左拐,攀一条极陡峭的小山路,只见韩妹手脚并用,紧跟在王师傅的身后先攀了上去。看到她那利落劲,我稍微放心了一些,也许是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兴奋的表现吧。
    山顶上有一座三眼楼,现基本保存完好,从这里向山下可以看到黑谷关城的全貌,此楼控扼着从东边和南边延过来的那两条山沟,现山沟中有公路分别通往承德县和兴隆县。沿山梁继续向西上山,走了大约三百米处有一座石筑烽火台,山梁从这里开始向北转,梁头上有极简单的石墙遗迹,缓上坡走了一段,又有一座石筑烽火台。再向上走,有一座塌毁的敌楼,现只剩条石基座,旁边堆满了大量的城砖。
    下午四时,我们上到一座保存较好的敌楼里,券洞顶己有漏雨的痕迹。主要原因是楼子顶上长满了松树,树木的根系扎在砖缝里,用不了几年,此楼将会被树根顶裂。此楼的位置己相当高,从这里再向上攀登约五六百米就能上到北山的梁头,由于时间不够,担心摸黑下山有危险,我们没有再继续上山。
    如果上到北山的梁头,就会看到长城变成东西的走向,但由于这里山高路险,山梁山己不用筑墙,只有敌楼之间的互相连接与了望。王师傅说:“西北侧最高峰上的那座敌楼叫五台顶,连他也不曾上去过,那里山高路险,很难想象,那当年修长城的人们是如何把那条石、城砖、白灰运送上山的。”下午五时多,我们顺利下山,只有韩妹由于没有走野山路的经验,摔了俩屁墩。老狄还笑话她把登山杖说成“拐棍”。
    当天晚上,我们住宿在老王家中,他家也开了一个农家接待站,由于这里游人少,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他还要照顾家里的那七八亩山坡地,现在是与老伴和他儿子、儿媳、孙女一起生活。还有一个外孙女临时由他们老两口照顾,其原因是因为姑爷在城里给人家开车拉活,倒车时不小心把一个三岁的小孩撞死了,现正等着法院判决赔钱的结果,此事也是目前让老王烦心的一件家事。
    老王还喜欢唱大鼓书,当晚他还即兴为我们表演了一段,王师傅说他不懂得乐谱,都是以前跟着师傅凭感觉听会的,这种传唱下来的民间艺术现在己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在他们村里只剩下王师傅这独一份了。

    13
日早晨起来,吃完早饭,720分出发,依然是老王带队。先去看了黑谷关城西侧的那座老爷庙遗址,现在这里只剩下一块很平整的台地,任何房屋建筑的遗存都没有了,己变成了庄稼地被年复一年地耕种着。从这里往东南沿着一条小路直接可通到边墙上,一行五人沿着长城,迎着耀眼的朝阳向南上山,今天的能见度非常好,用望眼镜可清楚地看到司马台的望京楼。
    这段山上的长城墙体是用山石砌筑,现顶宽四米多,垛墙己无存,但能看出是用城砖砌筑的。上山后沿长城来到第一座敌楼,此楼现保存较完整,还存有箭窗和券门洞,顶部损毁较严重,穿过此敌楼沿长城继续南行,相继又过了四座敌楼,都己只剩条石台基,有两处登城口和一个马面现还保存完好。长城向南顶到雾灵山主峰的脚下出现了一个三叉结点,在此处长城变成东西走向,向东大约有四五百米左右,长城顶到一座山头上就截止了,山头上有一座大墩台,原来应该也是一座敌楼,现只剩下底座了。向西长城下到一处山凹里,由于这里地势是南高北低,在长城内侧建有一座排水门洞,水门呈方形,老狄钻进去看了看,出来后对我说:“里面竖着三排棱形石柱,从洞外到内按三根、二根、一根排列着。”很明显,这棱形石柱是起劈水作用的,过了这座水门,长城向西又翻过一座馒头山,下面就是五虎水门,长城外侧五六十米处还有一条壕沟与长城并行。
    看完五虎水门后己接近中午时分,大家沿着山沟向北下山回到花园村,王师傅先让老伴预备中午饭,趁此工夫老王带我们又来到关外兴隆县界的一个小山村,在村里我们采访了一户五世同堂的人家。这里叫雾灵山村桦树皮房小村,老太太名叫史桂珍,现己
93岁高龄,全家现40余口人,除去在外打工和出嫁的,现都在此靠种田生活,现在这里的年经济收入每人每年平均一千元左右。老太太现在身体健康,每天还要喝两口酒,也抽烟,每天上午都到村边的小河边走两圈,散散步。
    这里的环境的确能使人长寿,碧蓝的天空下是一条美丽而又寂静的山沟,静得只能听到那鸟鸣和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声。空气质量绝对是一级,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每年家里自产的新粮食,能不养人吗?
    此户人家的家庭非常和睦,从不因为分家分地等家庭琐事发生口角或争执,尊老爱幼,家风朴素温馨,家中的大儿子现己
74岁,叫于涌泉,大儿媳张秀兰,77岁,大孙子于国华、61岁,大孙媳李树兰、60岁,真乃长城脚下幸福美满的一家人。
    从雾灵山村回来后,在老王家吃完中午饭,下午
2时多,我们告别了王师傅一家,感谢这两天一家人对我们的真诚接待,赶上“白龙马”顺利返京,完成了这次考察活动。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