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东起点考察记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北京长城东起点考察记


    2004417日,我与夫人又一次来到龙门村看望刘振庆,我们又一起到北京长城东起点进行了考察。

    龙门村我己来过多次,村子沿一条山沟呈条状,100余户、380余人口。分四个组,顺山沟由西到东有十多里地,不象平原上的村庄都集中在一起。龙门村对于河北省兴隆县来讲算是本县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了,它位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交界处。出门办事到北京、天津倒是很方便,如果要是去本乡或是县里办事也须要先绕到北京、天津的地界才能再去本乡或是本县。就连现在村里人用的电话都是北京平谷区电话局给安装的,看电视只收中央和北京的两个台,河北台收不到。连山沟产的山货、水果到秋后都往北京或天津市场走。

    龙门村的自然景色非常优美,由于这里交通不便,再加上是省市交界处,知道这里的人很少。钻进这幽静的山沟就感觉来到了世外桃源,丰富的植被使这里呈现出满山的绿色,恰似国画颜料中的头绿、二绿、三绿。正值春暖花开,在各种绿色的映衬下那白色的梨花显得更加耀眼。山坡上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山花,己开成一片,满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振庆兄说这种山花当地人称“笛笛咕”,将其树枝折下来用手捻几下,再抽下外皮可以当哨吹,声音温柔,优美动听。

    上午10时多,我们三人从四组沿山路登上长城,沿长城东行,一路爬坡。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的山路登上了边界点。这里是一座石筑的长城墩台,台子顶部中心立着一块三角形的水泥界碑,三个面上分别刻着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市的名字,由国务院在1996年立在此处。据振庆兄讲当地老百姓称此处为“松木顶”,由此处向西便是北京长城,过三个敌楼便到了当地传说的寡妇楼。刘振庆说他曾记得敌楼的南侧门洞上方原镶嵌有一块石匾额,上面刻着寡妇楼三个字。后来敌楼坍塌了,石匾额不知是被埋在下面还是丢失了就不得而知了。现在的寡妇楼只剩下了一座高大的条石底座。从寡妇楼再往西过九座敌楼和墩台便是北京长城的第一个关口彰作关,说起此关什么时候没的,振庆兄告诉我说此关口在文革前还有关门楼、门洞及水关门等建筑,后来被老百姓逐渐拆城砖条石等材料用去盖房,又赶上修公路、平整土地,将此关建筑搞得荡然无存,现只剩下一个三叉路口。

    现三界碑处被一个名叫甘露园渡假村开发了旅游,山南侧修起了一条上山石道。从山顶望下去,石道奔山沟里的前干涧村而去,那里属天津蓟县所辖。立有三界碑的石墩台南墙修起了登台石梯,右侧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甘露园渡假村内的长城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距今己有1500年历史,全长6615米。共有敌楼七座,烽火台14座,长城全部由石块干垒而成,与黄崖关、八达岭、司马台、金山岭的砖砌明长城相比特色鲜明,风格截然不同。有国务院(1996年)树立的京津冀三省市分界碑,是华北地区唯一的立于长城墩台上的三省市分界碑。”这段长城我和成大林老师在三年前曾来此考察过,根据实地考察和有关史料记载应为明代早期长城,嘉靖至万历年间曾进行过修补。

    从此墩台往东紧贴着长城内侧新修一条旅游路,石墙根下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干脆就把长城的顶部平了平也当成了路,碎石夹杂着松软的干土,走在上面不一会儿鞋上和裤腿上便挂满了土。长城马道上隔不远还打上一根水泥桩,不知是干什么用的。从三界碑处往东的第一个墩台顶上还被挖了一个大坑,这种干法即破坏了古长城原貌又破坏了山上的自然环境。如果雨季雨水大的话,那条质量低劣的旅游路和那座顶上被挖了坑的墩台很容易被雨水冲垮,甚至还会引起长城的坍塌。

    中午时分,我们开始下山。山路边和地头上的野菜很多,这可是纯正的绿色食品,我们顺手挖了一把,中午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凉拌野菜。回京前,振庆兄又送了我们很多山货,当晚我家的晚餐是炸柴鸡蛋、淹花椒叶、香椿豆腐,尽情地享受了一把山野风味大餐。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