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白道峪长城考察

您的位置:主页长城情结长城笔记密云县白道峪长城考察


    20031516日,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的成大林老师一行及长城全接触网的牛剑春和夫人小周一起来到密云白道峪考察这里的长城。北京白道峪风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陈建昌、朱永鑫负责陪同我们一起首次考察了这里的长城。

    白道峪村现属密云县卸甲山乡辖村,位於县城西北十三余公里。据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记载:“……白道峪有农户234户,人口764人,均为汉族。明代成村,原名白水洼,清代初期在村北河边修建‘白道姑’庙宇后,村名改成白道谷,清末演变为白道峪。……村北有白道峪关口,二座城堡,外城随地势呈三角形。内呈方形,明代戍长城驻兵之处。”

    十五日下午我们先察看了村北约三华里山沟里的一座墩台遗址。经考察此墩台原为一座空心敌楼,上面有十米见方,从大小程度分析可能是一座三眼空心敌楼。现巨大的条石基座下遗留着石制吐水嘴,还有多种尺寸的灰色城砖和瓦片、水缸口沿等。山沟的两侧有石筑城墙延续下来,现残高两米不足,残宽两米余,山石干垒而成。白道峪村里现还保存一座小城堡,周长约有二百余米,方形、大块山石筑成,现保存完好。原有南门一座,现城门己毁,只剩下一个进出城堡的豁口。

    十六日又察看了西侧山上的一座三眼空心敌楼,此楼为正方形,条石基座,上面是砖砌,现基本保存完好。楼子顶上的铺房己塌毁,只剩墙基,楼顶四周围的砖垛墙也己毁掉。敌楼不和城墙连着,进出楼子的门洞修得离地很高,而且还很窄小仅容一人出入,进入时须用梯子。虽然很不方便,但这是一种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和防守用的设计方法。成老师在登梯子进楼时就被卡在了楼口,上下动弹不得,我和陈建昌,小朱三个人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人家揪了进来。当时就体验了一遍古人御敌的巧妙设计方法。

    山上的城墙用山石干垒而成,有的地方也用了白灰勾缝。内侧石墙现高两米,马道宽2.2米,城墙上的垛口也是石筑,垛墙高1.7米,厚0.66米,宽3.3米,垛口宽0.7米。中午下山后我们在村北侧的山沟入口处又看到了一座不完整的城堡。此城堡比村中的那座城堡大将近一倍,城墙为大块河光石和山石混合砌筑而成。西侧山坡上沿城墙筑有两座墩台,其中山顶上那座墩台只剩下不足一米高的一个底座。北面城墙沿一条水沟向西筑到山崖下,东面石墙紧靠河边,现只残存一部分基础。南墙与西侧山上的石墙相连,往东顶到河边向北拐,城角现依然能看出来。南墙上原应有一座城门,现己无存。整个城堡呈一座不规则的三角形随山势和地形而建,城堡里面还发现有舂米用的石臼。

    这里的长城原属密云县石塘路所辖,石塘路最初於明洪武初年建城堡,明代中期扩建成石塘路营城。所辖边墙125里、关口26个。白道峪关是石塘路西侧的一处关口,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较多。如《四镇三关志》“白道峪关……永乐年建、通步、缓。”另有民国《密云县志》与地.关隘卷记有“白道峪口,县西北三十里,在水峪口西南,有堡。”《日下旧闻考》中也记有:“……白道谷、通步不通骑。又五里至牛盆峪……”《北京文博》1999年第一期中著有邓云山的一篇“密云长城四路”文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白道峪城堡,周长220米,设一南门。墙体为山石,城门砖石砌筑,建于明永乐年间。白道峪东堡,建在山谷入口处,城墙随山势而建,城堡周长275米,设一南门,墙体为石块砌筑,城门砖石结构。”上述资料所记正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两座城堡。而昨天在山沟中所见的城墙和敌楼遗址正是与两侧山上相连接的长城。只是有的地方山势险峻没有筑墙,利用了山险做天然屏障。

    白道峪及西侧小水峪一线的长城曾被当地老百姓传说是修错了的长城,此事还曾在2002630日的《北京晚报》上做过专门报道,通过对这段长城的考察后我们认为这段长城不仅没有修错,而且地理位置还很重要。所谓“半截子边”是长城在山沟中往上延伸到山险处利用了地形而不用再筑墙,在长城线上这种情况非常多。此段长城往东连接五座楼,鹿皮关,往西连接牛盆峪、小水峪、大水峪、出密云县境后连河防口,再往西过神堂峪、莲花池接慕田峪风景旅游区。关于错长城的祥细情况本人在长城笔记中专门写有《密云县错长城考察记》,可以参考阅读。


<<back